火爆农化招商网
  • 会员注册
  • QQ登录
您目前所在位置:病虫害防治 -> 大豆枯萎病
大豆病害防治图谱

大豆枯萎病

发布时间:2014/1/17 18:55:03  浏览次数:11223次

大豆枯萎病主要分布于东北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等地,一般零星发生,但为害很大,常造成植株死亡。近年来,在局部地区有加重发展的趋势。

大豆枯萎病症状

大豆枯萎病是系统性侵染的整株病害,染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至黄褐色萎蔫。幼苗发病后先萎蔫,茎软化,叶片褪绿或卷缩,呈青枯状,不脱落,叶柄也不下垂:成株期病株叶片先从上往 下萎蔫黄化枯死,一侧或侧枝先黄化萎蔫再累及全株。病根发育不健全,幼苗幼株根系腐烂坏死,呈褐色并扩展至地上3一5节。成株病根呈干枯状坏死,褐色至深褐色。剖开病部根系,可见维管束变褐 。病茎明显细缩,有褐色坏死斑,病健部分明,在病健结合处髓腔中可见粉红色菌丝,病健结合处以上部水渍状变褐色。后期在病株茎的基部产生白色絮状菌丝和粉红色胶状物,即病原菌丝和分生孢子 。病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,木质部及髓腔不变色。

大豆枯萎病病原与发生规律

Fusariumoxysporumf.sp.tracheipohilum称尖镰孢菌豆类专化型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。病菌从伤口侵入,在田间借灌溉水、昆虫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 。高温高湿条件易发病。连作地、土质黏重、根系发育不良发病重。品种间抗病性有—定差异。此外,大豆胞囊线虫密度高的地块和根际线虫发生重的地块,枯萎病发生也较重。

大豆枯萎病传播规律

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(种子也能带菌),能在土中营长时间的腐生生活。病菌借助灌溉水、农具、施肥等而传播,从伤口或根冠部侵入,在维管束组织的导管中繁殖,并向上扩展。病菌发育适温为27~30℃,适pH值5.5~7.7。发病适温为20℃以上,适宜温度为24~28℃。在适温范围内、相对湿度在70%以上时,病害发展迅速。

大豆枯萎病发病条件

(1)种植密度大、通风透光不好,发病重,地下害虫、线虫多易发病。

(2)土壤黏重、偏酸;多年重茬,田间病残体多;氮肥施用太多,生长过嫩;肥力不足、耕作粗放、杂草从生的田块,植株抗性降低,发病重。

(3)肥料未充分腐熟、有机肥带菌或用易感病种子易发病。

(4)地势低洼积水、排水不良、土壤潮湿易发病,高温、高湿、多雨易发病;连阴雨过后猛然骤晴发病迅速,可引起大面积萎蔫死亡。

(5)大棚栽培的,不放风排湿,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。

大豆枯萎病防治方法

因地制宜选用抗枯萎病品种。重病地实行水旱轮作2—3年,不便轮作的可覆塑料膜进行热力消毒土壤,施用充分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,减少化肥施用量。发现病株及时拔除,带出田间销毁。

处理种子是防治大豆枯萎病的主要措施。用种子重量的1.2%—1.5%的35%多·福·克悬浮剂拌种;种子量的0.2%—0.3%的2.5%咯菌腈悬浮剂拌种;1.3%的2%宁南霉素水剂拌种。发病初期,可用下列药剂: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;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;10%双效灵水剂300倍液;50%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淋穴,每穴喷淋对好的药液300—500ml,间隔7天喷淋1次,共防治2—3次。

大豆枯萎病发病初期会造成幼苗萎蔫,茎秆随之软化,叶片发黄卷缩,呈青枯状,但不会脱落,影响大豆根部生长,危害极大。 大豆枯萎病是系统性侵染的整株病害,染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至黄褐色萎蔫。幼苗发病后先萎蔫,茎软化,叶片褪绿或卷缩,呈青枯状,不脱落,叶柄也不下垂:成株期病株叶片先从上往 下萎蔫黄化枯死,一侧或侧枝先黄化萎蔫再累及全株。病根发育不健全,幼苗幼株根系腐烂坏死,呈褐色并扩展至地上...【查看详情】

温馨提醒: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,倡导诚信合作、互惠共赢!为保证您的利益,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,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,以免造成损失!

您留言,我回电!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!

提示: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!

免责声明
农资经销商微信群